1/18/2012

步步驚心_原著與電視劇的差別。

身為原著書迷,
電視劇的改編可謂十分用心。
有很多影視改編作品,往往只套用劇情大綱再去創造細節,
畢竟有些文字的東西,不容易轉換成畫面。

但是《步步驚心》不同,看完後會很驚喜的發現,
導演跟編劇本身應該也是相當喜愛這部作品的小書迷吧!
幾乎九成的情節原汁原味搬上螢幕,
更拍出了原著中所傳達的人間無奈與愁悵悲涼之感,
即使是加戲,也都加的恰到好處不突兀。

一、十阿哥壽宴的玉如意事件

   <步步驚心>基本上是架構在<雍正王朝>九龍奪嫡的劇情展開,十年前這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為雍正徹底翻案,也讓我拜讀二月河精采的小說。我猜想作者也是依著很多人都看過<雍正王朝> 的前提下去寫九龍奪嫡的劇情吧? 所以一開始就用若曦的獨白點明初次見面的「毒蛇老九、草包老十」

   但是電視劇幫這幾位阿哥的出場,加了一場精采不拖沓的<玉如意事件>。以一柄太子未經康熙同意,私送老十做賀禮的玉如意,映射出了數字阿哥軍團們的個性,與奪嫡事件中的地位,

   鏡頭帶的極好,從盒子一打開,眾阿哥的反應,細微但有些驚訝的表情:

   八爺富有心機的點出玉如意的來歷,
   太子爺得意洋洋的表露自己的權力,
   四爺頗有深意的眼神,
   十三無奈的一低頭,
   十爺單純的傻笑,
   十四直白的點出後果,
   九爺狡猾的想挖坑給太子跳,
   八爺八面玲瓏的寬言勸慰,
   四爺又一沉穩的抬眼(應已想好如何為太子圓場)
   十三在尷尬的氣氛中暗示此時還傻傻的老十,
   老四終於在眾人都表演了一遍之後幫太子下台,
   十三有默契的接在四爺後面提出補救辦法,
    但此時鏡頭又帶了遍八爺城府的一抹淺笑。

   這段戲一是點出四、十三與太子同黨,而八、九、十、十四為同伙,讓對九龍奪嫡歷史背景不熟悉的觀眾,先了解幾位阿哥的勢力之分,另外,也用了幾個眼神跟台詞,精準描繪出各個阿哥的性格,特別是四爺內斂不多言,總是站在觀察者的角色,但看準就一擊即中的個性(不論事業或把妹XD),在這場戲中表露無遺。


二、雍正的小辮子


  

    記得剛開始看劇,總覺得四爺的手很怪,老是一隻手藏在後頭,
    以為是他想特意營造威嚴的氣勢,
    後來看到訪談才知道,吳奇隆有特地查了些資料,
    發現雍正有不喜歡別人碰他小辮子的習慣,
    於是他在詮釋過程中加入了這個小動作,
    一方面表示雍正的慎行,不輕易讓人抓住把柄,
    一方面也是象徵著他有珍視的東西需要保護:若曦與十三
   
    不知編劇是不是因為吳奇隆的動作,於是把後面一場甜蜜戲改掉。
    原著中有女主角大顯神威編製會計報表的劇情,
    但劇中把這個改成一場若曦抓雍正小辮子的戲。
    改得極好,不僅顯出若曦在雍正心中的特別地位,也顯出若曦的俏皮:

    「你從不讓別人抓住你的小辮子,只有我可以。」 若曦得意的說。
    「只有妳敢~」雍正無奈的寵溺一笑。

    劇情推展到若曦出宮,吳四四滿眼不捨的看著直往宮門奔跑的馬車,眼淚趴拉趴拉的向下掉,手竟也往後握住辮子,看著只有若曦能抓的小辮子,而雍正此時抓著小辮子的動作,也補足了在城樓上過於單調的情感畫面。

    猶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眼淚也跟著吳四四掉個不停,
    因為心中明白,此時已是永別。

    而這個小辮子的動作,在最後十三也撒手人寰時,雍正孤寂的走在紫禁城上,沉痛的說:「他們都走了,只剩我了。」 雙手也頹喪的放在前面,或許也象徵著他要保護的人都不見了。

    小辮子在劇中從頭用到尾,竟成了電視劇超出原著的一個成功象徵。


三、關於張曉回現代的鋪陳

    據製作人蔡姐的說法,他們原本就想為電視劇畫一個較圓滿的結局,於是會有張曉穿回現代的結局。

    但原著中是若曦悲慘的死在古代,所以勢必要更動原著中的某些情節與台詞,因此劇中從若曦初遇十三便開始鋪梗,若曦在醉意茫茫時開始曾說出她來自未來的話;而孩子掉了之後,若曦與雍正在梅樹下的談情,她也呆呆的說出「我是張曉」;最後四爺含淚將骨灰灑向風中之時,十三也對雍正說:希望若曦是真的回到她口中的那個未來世界。

    其實這樣的解釋對雍正及十三而言更為寬心吧,起碼可以知道若曦不是真的死去:) 也使後面安排的結局不致突兀。


四、電視劇的柔情版四爺

    原著中的四爺,其實一直到中間才有比較多的存在感,但是電視劇可能是要確立四爺的男主角地位,或是也是要彌補原著前半部像流水帳一樣的平淡劇情,因而把若曦與四爺的相遇整個往前拉,多了一段撞馬奇遇來說明四爺對若曦的與眾不同。
 
    也因此,整個柔情版四爺出現了。

    原著中由若曦的視角看,四爺一直都是冷冰冰,自制力極強,更不喜歡說甜言蜜語的人,但電視劇中的全視角,很輕易的發現四爺面對若曦時較為柔和的眼光,時不時飄出的一抹寵溺的笑,還有那個敲她額頭的調皮舉動~ (敲額頭雖然書中也有,但化作實體畫面讓人好有感覺!)

    尤其吳奇隆的用心演繹,沉穩的眼神與表情,即使沒有台詞也非常有存在感,面對若曦時少見的冰塊臉融化也不會與威嚴的外表產生違和感。後面兩集哭得滿臉淚痕的四爺,更是讓看過的觀眾一致讚嘆吳四爺演技了得!完全塑造了一個自己的全新形象。

    由於柔情版四爺的誕生,使得書中有三幕重要場景的演繹,與我未看戲前的心中想像有很大差別:

    分別是「荷塘戲」跟22集的「不許你忘掉我」及期待已久的「白羽箭」

 

    荷塘戲大家執著的往往是可怕的動畫(冏)。我看片花時也被那堆超大葉片的荷花嚇死XD   但大概是冏草原的震撼(或者說打擊XD)更為強烈,所以在荷塘戲時我反而能夠忽略超假的荷花, 而能夠專注在四爺從頭到尾興味盎然看著若曦的有趣眼神。
  
    看書時只感受到若曦看到四爺另一面的震驚,但看戲時可以很清楚發現四爺對她的與眾不同,從看到若曦上船的驚喜、牢牢鎖著若曦反應的眼神、握住她手的堅決、說著「只會迷了心智」時帶著刻意淡漠的神情,讓這一幕成了四爺住進若曦心裡的關鍵之一。

 

    十三爺出事之後,若曦與四爺形同陌路。好不容易在塞外之行再度重遇,書中跟電視劇呈現的情境是不太一樣的。
   
    原著中四爺是牽著馬想散步,無意見看到若曦,連忙想避開,
    若曦一見四爺的態度難過的開始哭泣,四爺才無奈的停下腳步;
    隨後四爺又提醒她膝蓋不能受涼,若曦一驚,想說他怎麼會知道?
    由此帶出了,四爺雖然極力避嫌,但仍暗暗關心若曦的處境。

    但電視劇換成四爺牽著馬馬默默守在若曦身後,
    雖然若曦都講出了那段「不許你忘掉我」,
    但跟著電視劇中柔情版四爺的形象,這裡的改編是可以接受的。

 
 
    我一直覺得白羽箭事件是後來若曦抗旨的重要關鍵。

    四爺是非常謹慎的,尤其在十三爺及八爺落馬後的詭譎宮廷內,他必須更為低調,因此這場「英雄救美人」的戲碼是讓若曦震驚不敢置信的。
 
    所以十爺夫妻離開後的第一句話,她張口問:「為什麼?」
 
    書中四爺是回答:

    「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待我清醒,我已經這麼做了。」
     我凝視著樹干上的白羽箭,心裡酸酸楚楚、又喜又傷,覺得原來我還是幸福的。
      在那一剎那,他選擇了身子擋在我身前。一剎那,已經足夠!
     他冷冷道:「你不必多想,若給我點時間考慮,我肯定不會冒險這麼做的。」

    但編劇似乎是怕這段話說完,若要帶到若曦滿臉感動的模樣,
    大概又有一大堆觀眾看不懂了。於是改成了:

    「你受傷我會更痛!」

    但我個人一直都不是很喜歡這個改編,因為總覺得不像當時的四爺會講的話;另一方面,原著中的轉折,也比較能表現若曦瞭解四爺面冷心熱的本質。


五、雪花紅梅

    我一定要說,電視劇加的四爺腦中小劇場,真的極美!

    書中一直到中秋談心,十三爺對若曦說出四爺的戀愛故事後,我才知道那場塞外之行,若曦為敏敏策畫的那場舞蹈,對四爺的影響有多大。直到看了電視劇,才知道編劇的巧思,用上了詩詩的舞蹈專才,讓四爺的腦中上演了若曦跳舞的美景,伴著雪花,淒美異常。
  
    這一幕讓中秋談心的篇幅可以更為減少,也讓觀眾更可明白四爺對若曦的動心,而在最後一集雍正駕崩時,再度切換為跳舞畫面,更讓初看時的我眼淚流不停。


     

但電視劇中有不少刪減的場景,特別是登基後的戲份,是和原著書迷一樣感到可惜的:

一、十四阿哥拿出賜婚聖旨後,若曦深深傷了雍正的爭執

    原著中十四阿哥在朝堂上拿出康熙留下的求婚聖旨後,雍正曾怒氣衝衝的跑去質問若曦:

  「既然要嫁十四,當初又何必抗旨!既省了我的心,自個兒也不必遭那麼多罪!」

    此時十三才第一次知道若曦當年被貶至浣衣局的真相。
    雍正狠狠的說:「朕既然能命老八休了福晉,也就能讓十四娶不到你!」
    若曦淡淡的說:「不遵遺詔罪名非同一般,落在他人眼裡立即成了口實,
                                             你既能不把這道遺詔放在眼裡,其他遺詔也可以.......」
    雍正盯著若曦笑嘆:「妳的聰明和辯才都是拿來傷朕的嗎?」

    這場戲張力十足,但是劇中整個刪掉,而把對話全轉作若曦與十三,少了正面傷害雍正的力道,但後來想想,導演跟編劇可能想把兩人決裂的張力,全部留在最後一場戲吧?


      二、雍正登基後,十三阿哥難得的調侃雍正/雍正唱離騷逗若曦開心

    十三阿哥在經歷十年幽禁生活後,對四哥的尊敬已徹底轉換為君臣之禮,看在雍正與若曦的心中相當不捨,但書中有特地安排一段怡親王難得調侃雍正的劇情,一直覺得是後期難得輕鬆的地方,也才帶出雍正後來唱離騷逗若曦開心的劇情。

    和許多網友一樣,一直覺得刪掉這場戲十分可惜,畢竟後頭虐心的戲好多,甜戲不多的情況下,這段兄弟情的戲份不見,真的挺可惜的。


三、十四阿哥收藏的若曦金釵

    原著中,在若曦與敏敏賽馬完,下人問十四刺馬的金釵怎麼辦? 十四默默的收在懷中。作者甚至把這條線落在十幾年之後的靈堂上,才看到捧著骨灰的十四,緊緊的握著若曦的金釵。

    我記得當初看小說時,有種心一緊的感覺,原來,十四的感情藏這麼久。但電視劇將這個伏筆完全刪除,和網友一樣,一直不解為什麼? 但或許,十四雨中送的糕點,為若曦的三次求婚,娶進門後的百般呵護,就電視劇的全視角來看,已經十分飽滿的表達十四對若曦特別的情意,金釵或許可刪除,
   
     但還是很想知道導演與編劇的考量是什麼?


四、四爺送的三個小瓶子

    當若曦還在與八爺糾纏不清時,四爺曾貼心的送了份李衛由西北帶回來的生日禮物,那三個小瓶子是西北的小女孩,小時化妝用的指甲油(海乃古麗)、定型液(依里木)、以及眉影(奧斯曼),而張曉正好是在西北長大的,因此對這份禮物感到印象十分深刻,而這份禮物跟鼻煙壺一樣,是我在小說中最喜愛的禮物,代表著四爺對若曦真正的用心與貼心,與八爺的鮮花與鳳血玉鐲相比,更是印證了詩詩分析兩人情感不同的那句話:

    「在感情裡妳是我的第一,但感情不是我的第一。」

    至少在感情世界裡的排名順序,八爺就輸了。

    電視劇中都準備了這份道具,但卻沒有解釋涵意,真是相當可惜。


五、雍正登基後,若曦對雍正做的努力。

    電視劇中對於雍正登基後,若曦與雍正的相處戲份刪除很多,

   包括若曦為雍正分勞編製會計報表;
    若曦帶著承歡練舞為弘曆慶生,順便修補弘曆與雍正的關係;
    在雍正由德妃那兒受了一肚子氣,失控的藉酒意大吐苦水,
    若曦警醒的將旁人全都退下,以免他人招來殺身之禍;
    與雍正、十三爺在圓明圓閒逛,引導他說出四爺唱歌很難聽的童年趣事,
    讓兩人久違的重回無利無害的兄弟情;
    德妃死後,雍正抑鬱憂憤難平,是若曦握著他的手給他力量。

    除了與其他宮妃分享雍正的愛這件一直是若曦心中難解的疙瘩,
    其實真正跟了他之後,若曦是全心付出的,
    但電視劇為了劇情不拖沓,卻犧牲了若曦的用心,
    某種程度上我認為也是若曦被罵得體無完膚的其中一個原因。


    《步步驚心》電視劇雖相較原著有增有刪,
但不能否認劇組尊重原著的用心,也十分忠實傳達了原著的情感與悲涼。
即使劇中有些與史實不符,或者是道具出現的BUG,
我個人認為仍是瑕不掩瑜,不負書迷們對電視劇的殷殷期盼:)

5 則留言:

  1. 妳好厲害!!!被妳發現了,我是香草!!當初就是因妳一句建議我寫一寫感想就可以走出來,所以我就動筆寫了!^^
    不過呢,一寫有一壞處是...不知為何會"越寫越多",越來越發現更多事情,簡直就像跳入了一個大坑中,所以趕緊給它在word中刪掉一些,否則沒完沒了了!
    近期看完唐七公子的"華胥引"內容相當好看,也介紹給ELIN看看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9228博客來目前剛好特價中,看書時腦海中會閃過劇情場景般的畫面,也是近期看得書中難得好看的一本書

    回覆刪除
  2. 忘了提
    我一定要告訴妳我的一個想法

    當初有網友提過問題,搞不清雍正駕崩時,為何出現了"敏敏"跳舞的畫面...OMG...我聽了差點昏倒...
    我一直認為,四爺動心時腦海中浮現的這場紅梅白雪場景
    剛好與四爺駕崩時的畫面相呼應
    這代表著若曦已逝那麼久遠,一直都還在四爺的心裡及腦海中

    還記得四爺吐露心聲說想要"皇位"的那一幕
    幫時他希望若曦可以別費心想東想西,不如想想在他生日時跳支舞或唱個啥曲子之類
    但這願望卻至死都沒有實現過....
    這可不是兩人彼此的一種遺憾來著嘛

    回覆刪除
  3. 居然以為是敏敏,真的很誇張XD
    我很喜歡電視劇的這幕,因為把四爺的思念及愛上若曦的關鍵都精準的點出,再加上詩詩本身具有芭蕾舞的底子,也合乎原著中對張曉的描寫;再者是吳奇隆有著飽含深意卻又不失柔情的眼神,我覺得是整部戲很經典的名場面阿! 所以我第一次看到雍正駕崩,腦中又出現這幕真的是大噴淚阿...也表達了原著中若曦想到自己無法再為四爺一舞的遺憾。

    回覆刪除
  4. 除了紅梅白雪舞是改編中相當棒的一幕之外
    抓小辮子這部份也改的比原著中好!!
    只是我不懂得是...是否集數有限
    有些地方交待不清,必需曾看過原著小說的人才搞的懂
    但無論怎麼說
    這部戲都已超出了我們所能想像的優美淒然
    選角也好,服飾布景等,都是水準之上~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比原著小說還棒的戲^^

    回覆刪除
  5. 我覺得電視劇最大的問題是時間流逝感做得不太明顯,很多人反映主角們為何在容貌上都沒有變化,讓他們不知道原來已經經過這麼多年了...但其實若曦每個情感轉折中間都是以「年」為單位進行,但電視劇看起來像是她今天與八爺分手,明天就去找四爺求婚了ORZ,但實際上這中間已經隔了兩三年...;我先看過原著是覺得主要是電視劇是全視角,不像小說是第一人稱,可以很清楚描寫女主角的心境變化,所以一些關鍵要回頭看書才懂。這部戲很難得的是改編得十分貼近原著,而且導演功力深厚,情感的細膩度拍得很好,又碰上很稱職的演員們^^ 話說當初在等連續劇時我真的沒想到效果會這麼好,是我近年看過最精緻的大陸劇,無論是劇情完整與精采度、演員實力、畫面、道具、配樂等,都算上乘之作,且不遜於以精緻著稱的日韓劇。也很希望以後也能有這麼經典的連續劇:) P.S.我也希望小辮子的象徵意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