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2016

翡翠之城(兼談導演趙德胤)

第一次看趙德胤導演的作品,但其實這個名字前幾年就在台北電影節聽聞了,
這位來自緬甸的華人新銳導演,將家族中挖玉的故事,化成了兩部紀錄片,
《翡翠之城》是第二部,搭配著導演的旁白,講著緬甸近二十年的歷史變動,
給了我們一部既近且遠的世界:一個充滿慾望、不甘與夢想的帕敢玉城。


雖說從家庭故事出發是新導演最常見的取材,
但他赤裸裸的挖出家族不甚開心與不光彩的過往,我相信過程絕非愉悅。
導演的作品想得很深,面對大哥二十多年在玉石場進出與吸毒,
他最後用了一段有關「理性」的文字去敘述,
大意是說,人被教導要理性,但其實我們有官能需要被滿足。
由局外人的角度來看,被紀錄的這些礦工,他們不理性,
但其實是我們被教育了理性。

紀錄片中講到哥哥曾經從中國邊境走私藥品賣,
但卻因為翁山蘇姬自1989年起的革命運動,那間店因為時局動亂遭燒毀倒閉,
他們家的經濟又回到了原點,才驚覺我們在主流媒體中看到的緬甸,
都是那個翁山蘇姬帶領下獲得自由的地方,
而不是這些底層的人掙扎與生存的狀態。
而更可以深刻體會到,個人的人生如何被大時代巨輪推動身不由及,
與我們在平穩時代成長,有很多很多選擇,是完全不同的境況。

導演在映後座談中,很仔細的回答大家的問題,
散場後還在外頭跟觀眾聊了蠻久的,而且論理清楚,
比起在金馬開幕時對《一路順風》的錯愕,
趙德胤導演的認真解說相信讓來看電影的觀眾都很有收獲,
包括拍片的一些驚險故事(被政府軍沒收摩托車、跟著工人逃),
回答觀眾有關緬甸這二十多年的時代變動,
還有個觀眾問了紀錄片為何用十分鮮豔的畫面,
趙導演提到蠻有趣的一點,他說,如果大家有機會去緬甸的都會區看看,
會發現緬甸上流階層的緬族,穿著的服飾色彩是十分繽紛的,
而這部紀錄片的配樂,
作曲家林強也收集了許多緬甸古早流傳下來的樂器聲譜曲,
(林強的配樂今年也入圍金馬獎)
當然,導演說實際上是因為整部紀錄片用了不同的攝影器材完成拍攝,
有相機、iPhone、攝影機等等,後製時調畫面色彩時,
統一調成較為鮮豔的顏色是比較方便的作法,
但講的卻是苦苦於生活的人們的故事,
而整部影片呈現的又是色彩鮮明的跳躍,卻又不會令人感到奇怪,
蠻有意思的。

導演其實是1982年出生,與自己年歲相差無幾,
可能是泰緬孤軍的後裔,家鄉在中緬邊境的臘戍,
上頭四個兄姐,不是去泰國打工,就是去玉石礦場找機會,
全家拼盡全力,才把這個小弟送來台灣念書,希望能夠脫離貧窮的困境。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六日,趙德胤終於離開了他很討厭的緬甸。
那年他十六歲,家裏花了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港紙八塊錢),
買來一張台灣學校入學試的報名表,他從六千個報考者中考上頭五十名,
獲台灣學校取錄。家裏再花了半年時間籌錢,終於籌措了約二萬元港幣,
用來「送」給層層疊疊的官員,最終辦好一本去台灣的緬甸護照。
『護照七月十五號發下來,我十六號急不及待即刻要離開了。』」
https://goo.gl/YVFCkL

 

也因此,導演的訪談中,不太有我輩年輕導演老是苦於資金不足的感慨,
他說學生時代他常常為了獎金拍電影,
大學時為了賺錢也拿著一台DV幫高中大學拍畢業光碟,或幫人拍婚禮,
拍著拍著,有時也被新人要求要拍出有故事劇情的影片,
有時甚至是回家時隨手一拍,配了旁白就是一部作品了,
並不是說他不需要資金,而是他在講述是比較不太有怨天尤人的怨懟,
才30歲出頭的趙德胤,童年背景像是民國40幾年戰後的臺灣,
16歲時來了臺灣,卻像時空穿越至民國80幾年,
有著類似我們父母的童年背景,卻生活在現代的臺灣,
為了生活他必須不斷賺錢,也因此他講起找資金的事,
有種跟其他導演完全不同的切入點,他把視野放到全世界,
當在網路上搜尋fund,會發現各式各樣投資電影的基金,
而怎麼去找,怎麼去跟別人說明自己想要做的故事,
總是會找到一個願意認同你故事的投資方。

這番話對比起我們總是為了要不要接納中資或是配合資方拍電影,
有如一股清新的清流,尤其導演不疾不徐的講出這番話,
有點像李安那樣,平淡卻有說服力。

趙德胤導演的另一部劇情長片《再見瓦城》今年也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看完《翡翠之城》後,
完全可以理解為何目前看過《再見瓦城》的評價都是好雷,
導演講故事的手法很真實(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雖非科班出身,但是是個電影的人才!

《翡翠之城》與前一部《挖玉石的人》都將在11/25於光點華山上映,
如果對紀錄片有興趣的人還蠻推薦去看的,
而我自己也期待12/9《再見瓦城》上映!

P.S.
1.2015年公視藝文大道趙德胤導演的專訪,
裡頭詳細講述導演的成長背景與走入這行的因緣,
可以發現才30出頭的導演談吐跟論理都相當清晰,
還蠻慚愧同樣年紀的自己沒有這樣沉穩的氣質。

2.導演的緬甸華僑與成長在中緬邊境的背景,
不知道他有沒有興趣做泰緬孤軍的故事?
如果有,還蠻期待他的呈現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