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07

一段話

問:你是台灣人 拍這樣一部關於中國大陸的片子 有什麼感想?

      侯:中國對我而言 是台灣在文化上的源頭

           它不是現在的中國大陸 不是政治上與台灣分裂的一個實體

           從小我們受教育讀中國的經典 詩詞歌賦

           後來我又愛看武俠 古典小說和戲曲

           這些已根深蒂固成為我人生的背景 我所有創作的基礎

           當然 我在台灣長大 所以很自然的取材於我所熟悉的環境與人

           現在我拍百年前的中國人

           拍的其實是我從戲曲跟小說裡所讀到的 所想像的 所憧憬的中國人

           這樣的中國 也許跟今天的中國大陸 根本是兩回事

                                          摘自 《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記錄》

 

1998 習慣以台灣為背景的侯孝賢導演
導了部<海上花>
這個以上海官人為背景的電影

 

其實直接看電影是有難度的
看了原著及電影書的簡介 才發現書中提到的人物之多 關係之複雜
交錯的角色有它的道理 難以在電影中完整呈現
也因此 令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其中的點 而非整部架構

 

引這段話也並非是要聊關於<海上花>的感想
而是關於電影書中 侯導提及的這段話

 

在這個談及國家認同都很混亂的現在
某些關鍵字總是會挑起大家敏感的神經
無意都會變成有意
"身為台灣人 為何不說台灣話?"
"身為台灣人 為何要讀中國文學?"
"身為台灣人 為何不拍台灣事?"
"身為台灣人 為何不喜歡台灣的東西?"
"身為台灣人 為何不用台灣人?"

 

但我總覺得這些是無罪的
想想當年中國被列強被迫打開大門強取豪奪時
文人間激烈爭論的 中體西用 或是 保持中國本體 或是君主立憲 或是民主共和
當下的爭論都是大家心中的想像
但這樣的問題 必須等到百年後的今天 "似乎"才在幾代人的試驗下等到些許結論?
(我無意又舉"中國"為例 但心中想到的例子
又是從熟悉的文字中去學習而得的)

 

我很喜歡侯導的這段話
總覺得他真實的把他心中的想法分享出來
透過從小學習的文字 我們認識了好像是另一個國度的東西
是的 它不是成長背景中熟悉的
不是像侯導其他作品<童年往事> <戀戀風塵> <悲情城市> <戲夢人生>...等
忠實的記錄著他從小生長的這塊土地

 

因此這樣真實的分享才能給好事人一個棒喝

 

也讓我欽佩的更是在看過那些描寫這塊土地許多面貌的電影後
因為瞭解他對故鄉有著深刻的瞭解
也才能認同 這部<海上花>只是來自導演心中熟悉的那一塊

 

於是 回頭再看李安的<戒 | 色>
同樣的也是導演透過熟悉的文字曾經感受過的這塊
拿出來說的鮮明
更何況在戲中
被踩的模糊的國家主義 愛國宣言

 

這只是一種生命歷程的分享
何苦貼上色彩鮮明的標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