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06

安隆風暴:一篇警世的寓言

        一個震驚美國業界及社會的破產案,一件讓兩大企業體瓦解的舞弊案。做過case,對於整體事件比較瞭解,紀錄片的敘事方法跳得很快,或許是為了敘述這個能源界的巨人從崛起到隕落的複雜過程吧,片中用了很多的訪談記錄與影片,這種由「別人說」的呈現方式是最能發人深思的,因為當起事後孔明時,會發現事實的真相不堪一擊。

 

      片中的許多人都把Enron比喻成Titanic—一艘當年號稱「不沉之船」的豪華遊輪,卻在處女航翻覆,造成1,500多人的傷亡。和所有看過《鐵達尼號》的人一樣,會對於船上裝備只能搭載一半乘客的救生艇數目感到匪夷所思,人命關天,豈能如此兒戲呢?!去年在Discovery看到一部紀錄片,講的是二十世紀初,幾艘大船的沉船故事,那是當年英國最大的遊輪公司—白星公司。除了有名的Titanic之外,在她沉船的當時,白星公司也正投入大量的金錢建造另一艘同樣等級的巨型豪華遊輪—Britain。對於建造巨輪的野心掩蓋了白星公司幾位主事者的良知,為了和美國的一家遊輪公司爭奪New York-London航線的巨大利潤,英國的白星公司在二十世紀初陸續造出了幾艘奧林匹克級的巨大遊輪,Britain及Titanic正是最為世人所知的。其實在Titanic沉船事件發生後的檢討中已指出,冰山的撞擊固然是沉船的主因,但Titanic體積過於龐大,卻是使她來不及轉向的重要關鍵!龐大的體積及螺旋槳,使得同樣等級的Britain在試航之時即因螺旋槳強大的吸力與前導的軍鑑對撞,沒想到卻仍報導為Britain被撞依然不沉?!後來Britain在二次大戰時因誤觸魚雷而被炸沉,但仍造成船上人員不小的死傷,原因就是沉船時巨大螺旋槳的吸力,將當時在螺旋槳附近的罹難者全部吸了進去,當場攪得血肉模糊。

 

       同樣的場景在安隆案中:兩次船難中上千名無辜的罹難者在此案中是三萬名退休金化為泡影的基層員工;白星公司富野心的經營者即是此案的Lay、Fastow、Skilling。

 

       身為商管學院訓練出來的學生,對於片中的操縱的手法及事件所帶來的影響,自然可以體會的更為具體:知道「當日計價原則(mark-to-market principle)」的不可靠與誇張;知道主事者的好大喜功與激進所意含的災難;對於Arthur Andersen事務所為虎作倀的可惡及心寒;瞭解利用市場起伏獲取的巨大利潤是多麼的黑暗。但這個警世寓言背後所代表的道理,其實是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的大眾也能理解的—對於權力及利益的慾望,才是促使主事者做出世紀舞弊案的主因。

 

        Enron的主事者,Ken Lay及Jeff Skilling,前者是白手起家的成功典範,後者是哈佛商學院的優秀高材生。兩人一手打造了Enron王國—這個曾經是全美第七大企業的能源巨人,我相信在當時,他們一定都是曾教育過兩人母校的驕傲,多少莘莘學子效仿的對象,老師們心中的傑出校友—一個典型成功領導人的故事。但破產的一夕之間,兩人成了過街老鼠、資本主義的失敗案例、富狂妄野心及不顧一切的經營者。前後天差地遠的評價,值得我們好好的深思,何謂「成功」與「領導人」的真正定義?

 

       影片中最最令人寒心的,莫過於Enron交易員對於加州大停電幸災樂禍的態度與戲謔的對話了,對照起記錄片中所提及的心理學實驗--只要背後有力人士給你一個保證,50%的人會選擇將受試者電死。多麼可怕的人的心理,誰都不能保證換做是自己不會做出同樣泯滅良心的事,原來我們都是害怕承擔責任的;原來有著巨大利益在眼前,是有人會不擇手段去得到它的。

 

       安隆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世界而言,是一篇警世的寓言,警告我們這樣一串遊戲規則下隱含的可能是無窮的野心,而無辜受害的,往往是底層的大眾。但換做是自己在那樣的高位上,也不肯定會不會選擇做同樣的事,只能期待這樣的良知能在心中留存的時間長一點,足以打敗對利益渴望的侵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