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吟詩花勸飲,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雍正:《花下偶成》)
四爺怎麼運籌帷斡不得而知
但他掌控了禁宮局勢是事實
不管康熙是不是要傳位給他,他都穩穩佔了先機,
於是在康熙賓天之時,他是踏入清溪書屋的第一位皇子。
隱忍了十幾年,成功在此一刻。
四爺終於看準,大筆輕輕揮下"動",
他站到康熙旁,看著讓他差點失去一切的父親,
他在想什麼呢? 為何流下淚? 那隱忍後的淚代表什麼呢?
是不捨? 是怨懟? 是難過? 是掌握權力的喜悅?
他只是落下了淚,隆科多宣讀遺詔,
他緩緩轉過身,看著所有人跪喊"皇上聖安"
他是否有一絲喜悅?
於是大殿上演了一場勸進大戲,那場戲中的氣場十分驚人,
鏡頭是由雍正扶著龍椅的手開場,
那個緩緩握住龍椅的手,輕輕的卻又藏不住慾望,
他面無表情的聽著大臣們的勸進之聲,
適時表達一下他的孝心,但卻用犀利的眼數著每位勸進的朝臣,
最後一眼則給了李公公。
此時,八、九、十走了進來,喊著"四哥",
原來扯著嗓子看著坐在高位的八爺黨,
在年羹堯感到後不甘心的稱臣俯倒,
四爺冰冷的臉終於安下了心。
吳奇隆在轉換"四王爺"與"雍正"的氣場是拿捏得很好的,
在康熙生前的他就是一個鞠躬盡瘁的臣子,
事事以皇阿瑪的意向為依歸,
而在康熙過世的病榻前,他從一踏入的氣場滿滿,
到背影散發出的一陣蒼涼與威嚴,都讓人可以明顯感覺到轉換。
於是他成了最後的勝利者,這段近三十年的皇位爭奪戰,
由四爺獲勝。
他成了雍正皇帝,他想保護他重視的人:十三與若曦。
若曦為他與十三受了多年的苦,那時的他什麼都不能做,
他只能隱忍,等到他擁有絕對的權力,他才能保護他關心的人。
故事為雍正登基後的霹靂手段做了解套,
因為十年的等待與隱忍背負著太重的不甘,
讓掌權後的雍正有著忽然釋放的霸氣。
他細細的把若曦收在身邊,對兄弟們展開嚴整,
大步的推展自己籌謀已久的新政。
雍正45歲登基,在康熙朝的歷練,
讓他成為一位較以往不同的守成君王,
他是有著完整歷練的一位皇帝,不管是政治實務或是權力鬥爭。
四爺成了雍正之後,開始做著皇帝必須做的一切,
掌握實權、推展政務、清掃八爺黨的餘孽、處死李德全,
這位康熙身邊最知曉皇帝心意的第一把交椅,
或許早在四爺突破重圍進入清溪書屋之時,就知道自己的結局了。
雍正不是一個為殺而殺的君主,但李德全真的得死。
那幕張力極大的戲,更是象徵著雍正的手段與決心。
他是真的很想把若曦藏起來的,
但若曦那樣的個性根本不可能當個鎖在深宮的女人,
他為若曦清除一切,張千英的生不如死,
李德全的出宮謊言,玉檀的真實身分。
若曦本也以為可以這樣靜靜待在他身旁,
但這個他早就看清的小性子開始引發兩人的衝突。
我想雍正不是不懂若曦想保全八爺黨的心,
若曦若是這樣無情或現實的女人,他也不可能對她用情如此之深;
但關鍵在於手段的認同,相隔三百年的價值觀,
再加上皇帝的位子有他不得不為的手段;
一開始,他只能用瞞的,把她盡力隔絕在外,
但當若曦不甘於在園子中的一無所知,
總是從十三爺那裡打聽各種消息,
八爺黨的或許也發現,從若曦這個軟肋處下手會是極好的方法,
於是漸漸的,若曦再也無法置身事外。
他們為此吵過幾次架,除了八爺更有年妃的事,
若曦自然明瞭身在這個時代,她必須要跟人分享她所愛的人,
但知道是一回事、坦然接受又是一回事,
我也不喜歡她對雍正不悅的表情,雍正是把她細細保護得很好的,
並不是有意要以後宮禁錮她,
甚至向她保證,絕不會讓她捲入後宮鬥爭。
此時,我是為四爺抱屈的,對一個帝王而言,這是多大的讓步。
那場大吵後的復合,是甜蜜戲的尾聲,但細細思考兩人的對白,
就會發現預示著後來的決裂:
「還在生氣阿~」雍正滿臉愁容的問。
若曦逕自坐到一旁轉頭不理。
「這麼多天了,氣也該消了吧。」
「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像十三弟所說的,彼此之間好好的相守?
那些不開心的,我們就不提了,讓他過去好嗎?」
但其實,真的無法過去,心底的疙瘩仍然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