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播出之後,在台灣耕耘多年的曾向鎮終於被看到了。
其實2021年因為朋友的介紹看了《奇蹟》前導片也買了原著小說,身為港劇輝煌時代長大的小孩,對於香港演員一直有種說不出的親近感,因此看到了向鎮的特殊經歷:中國廣東出生、香港長大、來台灣念大學,知道他一直尋求一個被看見的機會,心中一直默默支持。
我得承認,一開始是本著吐槽的心態而點開《某某》,在前半段近似清水無波、進展緩慢的感情戲,我其實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甚至看到EP4的掃落葉呼呼眼睛的浪漫場景,還忍不住笑了出來,當時心中想的是:原來這部是拍給小女生的偶像劇啊~
八月中,劇一上架,原著粉在網路上無止無盡的批評,因為故事描寫的是兩個高中生的愛情故事,但是劇組選擇了已年屆30歲的曾向鎮(1995年)與劉冬沁(1994年)分別飾演江添與盛望,讓許多原著書迷無法接受;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無法拍攝同性題材,這部戲是買下改編版權的中國方,透過香港公司,找上破億名片《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柳廣輝導演進行翻拍(有夠迂迴),也因此,柳導與編劇花了很多心思將原著的故事背景,改成在台灣發生的故事,因此對我而言,劇版的《某某》幾乎成了一個全新的戲劇作品。
不論你的認同是臺灣或是中華民國,做為一個在世界上無法正大光明說出自己國名的國家,《聽海湧》以一段二戰尾聲的故事,告訴世人在這個被稱作”福爾摩莎”之島的複雜歷史。
1940年代,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在台灣增加招募台籍日本兵的數量,說是兵,其實大部分是軍屬的身分,這些軍屬並不是第一線打仗的士兵,而是充作後勤成員,如修機場、鋪跑道、搬運器材、負責伙食,或是《聽海湧》中負責監視戰俘的身分。
這群二戰時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少數群體,許多人從南洋返臺之後,發現統治這座島嶼的國家又換了一個,曾經為日本效忠的過去成了不能說的回憶;相較於歐美士兵在二戰後即啟動口述歷史的紀錄,西方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都述說著戰爭時的回憶,台籍日本兵的故事幾乎就要淹沒在歷史絮語裡,要不是台灣在民主化後有學者開始系統性整理這段過往,身為臺灣人的你我或許都將遺忘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