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播出之後,在台灣耕耘多年的曾向鎮終於被看到了。
其實2021年因為朋友的介紹看了《奇蹟》前導片也買了原著小說,身為港劇輝煌時代長大的小孩,對於香港演員一直有種說不出的親近感,因此看到了向鎮的特殊經歷:中國廣東出生、香港長大、來台灣念大學,知道他一直尋求一個被看見的機會,心中一直默默支持。
我得承認,一開始是本著吐槽的心態而點開《某某》,在前半段近似清水無波、進展緩慢的感情戲,我其實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甚至看到EP4的掃落葉呼呼眼睛的浪漫場景,還忍不住笑了出來,當時心中想的是:原來這部是拍給小女生的偶像劇啊~
八月中,劇一上架,原著粉在網路上無止無盡的批評,因為故事描寫的是兩個高中生的愛情故事,但是劇組選擇了已年屆30歲的曾向鎮(1995年)與劉冬沁(1994年)分別飾演江添與盛望,讓許多原著書迷無法接受;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無法拍攝同性題材,這部戲是買下改編版權的中國方,透過香港公司,找上破億名片《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柳廣輝導演進行翻拍(有夠迂迴),也因此,柳導與編劇花了很多心思將原著的故事背景,改成在台灣發生的故事,因此對我而言,劇版的《某某》幾乎成了一個全新的戲劇作品。
不論你的認同是臺灣或是中華民國,做為一個在世界上無法正大光明說出自己國名的國家,《聽海湧》以一段二戰尾聲的故事,告訴世人在這個被稱作”福爾摩莎”之島的複雜歷史。
1940年代,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在台灣增加招募台籍日本兵的數量,說是兵,其實大部分是軍屬的身分,這些軍屬並不是第一線打仗的士兵,而是充作後勤成員,如修機場、鋪跑道、搬運器材、負責伙食,或是《聽海湧》中負責監視戰俘的身分。
這群二戰時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少數群體,許多人從南洋返臺之後,發現統治這座島嶼的國家又換了一個,曾經為日本效忠的過去成了不能說的回憶;相較於歐美士兵在二戰後即啟動口述歷史的紀錄,西方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都述說著戰爭時的回憶,台籍日本兵的故事幾乎就要淹沒在歷史絮語裡,要不是台灣在民主化後有學者開始系統性整理這段過往,身為臺灣人的你我或許都將遺忘這段故事。
每次到了劇荒時就會想看純愛故事,當youtube推播給我《經典杯子蛋糕》的片段,鬼使神差的我好奇一看,沒想到竟得到了一部恰到好處的精品。
野末草苗年近40歲,是公司的中階主管,有著穩定的工作,也是下屬們信任的好上司,但就是對升遷與婚姻沒有特別的動力;同單位的下屬外川實,正值人生精華的29歲,當年進公司前面試遇到了野末對他的鼓勵,從此情意深種,多年來一直認真地跟在野末身邊學習,是單位裡的得力好下屬。
外川發現了野末對生活的慵懶態度,向他提議可以模仿年輕女孩的”抗老化”活動,開始了兩人在下班後的甜點時光,隨著兩人越來越深入的交往,野末開始習慣每個有外川陪伴的假日時光,兩人造訪了許多特別的甜點店,還會去對方家裡作客、去動物園玩,漸漸地,外川對野末而言有了不同的意義,在一次聯誼後的隔天早晨,外川忍不住對野末告白,讓野末必須思考兩人的關係…..
《經典杯子蛋糕》集合了BL劇受歡迎的元素,可愛的兩位帥哥與年下攻,暗戀與辦公室戀情,看似老套,卻在老菜新炒中蹦出新滋味。
前陣子聽到了一個學友長期的合作夥伴歐丁玉的訪談,歐丁玉從學友的第一張專輯(1984年)就擔任他的監製,為他選過並製作過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近年重返音樂圈的歐丁玉也跟著這次的巡迴(據說是當攝影師?),在今年4月的一個訪談他說,學友的聲音是分為不同時期的,如果聽他的現場演唱會很明顯的。他剛開始唱現場時是死命的搏命唱歌,唱一唱就沒聲了,有些歌則是錄音的時候是用了最極限的key,唱現場時每次都要拜神:「拜託拉,要唱得上去啊」(還跟主持人強調是真拜神啊~),有幾首歌是這樣的〈怎麼捨得你〉、〈藍雨〉或是後來的〈醒著做夢〉,剛開始歐丁玉都很擔心的,因為在錄音室唱,怎麼唱都可以,但演唱會頭幾場可以,後面他都會擔心不知上不上得去,但這條友(歐丁玉這樣稱呼學友XD)不知怎麼,真的唱得上去耶!
經歷了上周的三場取消,其實一直到周五確定開唱前,我的心都是忐忑不安的。
醫生提供的專業意見紛紛出爐,都說這至少要休息一個月,我想著,該不會連尾三場也都要取消吧?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情,心中的天使與惡魔不斷在角力,知道以學友如此堅毅的工作態度,上周臨到開場前4小時才宣布取消,一定是非常不舒服已經發不了聲,一方面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保護上天賜與的嗓子;一方面又很想再聽一次LIVE,總覺得6場全延到明年真的好可惜,
直到6/14,周五的139場順利表演,心頭的大石才放下。
6/7,周五,端午連假的放假前夕,辦公室一片等著打卡下班的慵懶狀態,隨意的滑滑手機,發現開始出現「快訊\張學友今晚演唱會取消」,感到震驚的我,馬上傳訊息給已在小巨蛋附近等待入場的友友,開始有消息說樂手們本已出發彩排但又中途折返,看來新聞是真的,隨後,學友的親筆信公告在環球音樂臉書:
上次看學友的LIVE,是2019年年初,在香港的巡迴尾場,那年在忙季逼近時,硬是買了張票往香港衝,就是希望在心中的演唱會聖殿再看一次經典的Classic Tour,那次聽到了在台灣很難聽到的「遙遠的她」,有說不出的滿足感,於是跟自己說著,開了200多場演場會的張叔叔也該好好休息了,期待下次與他相見。
結果,在2019年,我們迎來了載入史冊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真的有種感覺是,再也無法摘下口罩,大口呼吸、大聲交談,當終於熬過了那些日子,總算可以和朋友開心相約聚餐,和家人開心出遊,覺得人生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四年的疫情,彷彿跟親朋好友熬過了一場人生的大考。
從2019年至今,已經六年沒有聽到他的歌聲了,這中間經歷了家中的劇變、疫情的肆虐,還有工作的變化與成長,年近40歲的自己好像領會了一些什麼,此時,總算聽到學友的第十次巡迴開始啟動。
疫情之後,串流平台逐漸成為影視作品主流,而台劇在注入了國外平台的資金後,精緻度與完成度也變得更好,每季幾乎都有話題台劇接力拋出,讓從小對於偶像劇興趣缺缺的我也開始關注起這一波的台劇復興。
《愛愛內含光》於2024農曆春節前上映,看了一些劇照與預告,覺得好像是類似《此時此刻》的話題之作,本來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想法,想說放假時再點來看看,沒想到看到台劇版一篇推文中,幾乎一面倒的稱讚巫建和與林哲熹的支線劇情,馬上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從2016年因為《燦爛時光》注意到巫建和這位台劇寶玉,一路以來一直有在關注他的作品,而林哲熹則是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開始,發現台灣也有這樣一位不怕扮醜的帥哥演員,將思覺失調症患者演得令人心疼又入木三分,從沒想過這兩位優秀的演員可以湊成一對,立馬點開來看!
台劇向來擅長的是家庭與校園背景,近幾年幾部家庭背景的優秀作品,如《俗女養成記》、《有生之年》到今年這部《愛愛內含光》,都是藉由一個家庭的故事,帶出台式家庭特有的以責罵代替關懷的的特有感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