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喬家大院》,陳建斌、水靈、馬伊琍、倪大宏主演。
從2006年的喬家大院開始,忽然發現,
大陸劇對於情感戲的細膩度,已經臻於水準。
身為原著書迷,
電視劇的改編可謂十分用心。
有很多影視改編作品,往往只套用劇情大綱再去創造細節,
畢竟有些文字的東西,不容易轉換成畫面。
但是《步步驚心》不同,看完後會很驚喜的發現,
導演跟編劇本身應該也是相當喜愛這部作品的小書迷吧!
幾乎九成的情節原汁原味搬上螢幕,
更拍出了原著中所傳達的人間無奈與愁悵悲涼之感,
即使是加戲,也都加的恰到好處不突兀。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起來。
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
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對於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
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
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繫了。
金庸 1986-2-6 於香港 摘自「金庸作品集 台灣版序」
若曦與四爺有相隔三百年的價值觀差異,
她雖早就明瞭雍正在歷史上鐵血手腕的功績,
但當這些手腕發生在自己親友身上,
那些痛楚是她沒有預料過的。
若曦並不是聖女貞德,
她關心的一直是與她有過交情的八爺、十爺、十四爺等人,
但年羹堯與隆科多或者弘時的下場,她其實是未加干涉的。
十三爺一直是若曦的好朋友,
在三百年前的價值觀,
這兩人的「純友情」是十分驚世駭俗的;
若在故事的前半段,我還有點隱隱懷疑十三對若曦單純的心,
到了中秋談心的段落,十三爺的一番肺腑之言,
讓我真正相信了他對若曦的真情,
那是真心的希望她能夠順順當當,一顆朋友的心。
十三爺看出若曦對四哥真正動心,
也猜到了她和八爺的一段情,
她告誡著若曦,如果決定跟了四哥,就別再左顧右盼了,
尤其不可捲入他們的鬥爭之中,這樣她將會失去所有的寵愛。
若曦求助的眼神,與塞外時相比,心境有了極大的變化。
但太子的求婚讓若曦以為的堅持亂了套,
她一直以來追求的自身價值,
在古代女人的命運,往往跟隨的是男人命運的定律下,
竟成了有心人的政治籌碼,
她一直以為當她為自己爭取更多優勢時,
她可以為自己的未來爭取更多的空間,
但她得到的卻是別人的利益糾葛。
她的心寒與打擊可想而知。
若曦的要求,是希望他能夠得以善終,對一個喜歡的人,
希望他能過得好好的,不正是熱戀中的人的面貌嗎?
而八爺自然無法理解,他不懂這跟他們兩人在一起有什麼關係?
若曦可憐的是她無法講出真正的原因,她知道他的悲慘命運;
八爺可憐的是不知道她的要求不是現實,而是喜歡他才如此要求的。
失去明慧的八爺彷彿被掏空靈魂,
他這一生,就像明慧曾對明玉說過的,
爭也爭過、笑也笑過,除了弘旺,他再無牽掛,
但十三曾在火場苦勸他為了弘旺好好活下去,
他知道這位無心權位的小弟會為他護住弘旺,
於是在得知若曦想出宮的意願時,
他跑去做了個外人看來極其愚蠢的舉動....
但他們沒有成功,玉檀被處以極刑,
弘時被幽禁(甚至叫他去做八爺的兒子),
九爺明慧為了困獸之鬥,
沒想到竟造成嚴重的後果,
在這風雨飄搖之時,陪在他身旁的唯有明慧,
這個一生對他不離不棄的女人,
八爺一生都在追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欲望或許遮蓋了他聰明的目光,
他對皇位及對若蘭的執著那麼深刻,
以為眾人眼中毫無錯點的低姿態,
沒想到卻是失敗的關鍵。
這片天地下,他多年來的追求總算開花結果,
多虧了十四爺的抗旨出塞,八爺的擋箭受傷,
才有了若曦的情不自禁。
當他對驚慌的若曦說著:「妳心裡是有我的。」
心裡應該是喜悅萬分的吧!
曾經因為若蘭的故事傷透了心,
這次總算能在若曦身上找回當年所夢想的一切。
於是他們開始如膠似漆的拍拖戀情,
在草原上牽手看星星、走過晨曦、走過夕陽,
作者卻用了夸父追日做隱喻及伏筆,
似乎預示著八爺悲劇的起點。
八阿哥 胤禩 / 鄭嘉穎(KC) 飾。
八爺是一個悲劇人物。
其實之前在雍正王朝中的印象,
八賢王其實是個很有心機的角色,
<雍正王朝>一劇中,康熙臨終前對四阿哥講的話,
讓我印象很深刻:
「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
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
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則還要放縱!」
支持雍正合法繼位的學者,大多抱持這個方向的看法,
認為康熙晚年自知吏政弊端四起,卻已無力大刀闊斧改革,
故傳位給胤禛,就是看到他的為政才幹與改革決心。
因此,在看<步步驚心>之前,對八爺是抱持一種奸險的印象。
但原著讓我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