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06

童年往事

很喜歡這部片:)

 

故事從侯導的旁白開始
來自廣東的外省第二代


和許多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灣的...嗯嗯外省人  不同的是
侯爸爸原本只是來工作的
這兒環境好 於是把全家人都叫了過來
想著的總是 過兩三年就要回去了
沒想到因著時局的變化卻待了後半輩子

 

這部片很清楚的看到 是如何的成長背景
造就了侯導這樣一個可以忠實記錄台灣的導演

 

典型的外省第二代
不到一歲便到了台灣
家中是平平凡凡的公務員家庭
上有高堂 下有妻兒
但來自廣東梅縣的他們 卻又是客家人的血統
因著爸爸氣喘的關係
全家人後來在高雄鳳山定居
也因此侯孝賢從小是在閩南語 很鄉土的環境下長大
二十歲之前是個不思作為的小混混
深刻了解到為何從侯導的作品
總是可以冷靜淡定的看到台灣的變化

 

平凡的家庭
每個人的故事交織出的線卻很有張力

 

爸爸在電影中是個比較威嚴的人物
鏡頭中總是看到爸爸坐在藤椅上看著書 批公文 休息
不知道是不是在導演的心目中也是這樣的形象?
身體不太好的爸爸
很快推展到得病的過程
鮮紅的血滴滴在紙上怵目驚心的展示著
沒多久 爸爸就走了

 

走的前幾天
阿孝考上了省立鳳中
高興的和爸爸說
卻因此帶出了大姐的一段記憶

 

阿孝的大姐 典型的秀外慧中的好女孩
當初是四十一名考上了一女中
算數還得了一百分
但是因為家中沒有錢
而且當時對女孩子的期盼便是希望能夠念師範 當老師 也不用花家中的錢
於是便放棄了第一志願
大姐邊擦著地 邊講著這段回憶
講著講著 眼淚也噗速速的滴了下來
說著:"如果當初有念一女中就好了"

 

這是整部電影第一個讓我感到難過與呆愣的時刻

 

阿孝的媽媽是刻苦的客家婦女
原來也是小學老師
但電影中的描述卻都是辛苦的操持家務
梅芳演的真好!!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周遭就都是看到類似的故事吧
每次都會有打中心中某一塊的感覺

 

阿孝的祖母是個思鄉濃厚的梅縣老太太
總是帶著阿孝說要回大陸
滿嘴的客家腔喊著"阿哈" "阿哈咕"
碎碎念著回家的路怎麼走
常常想著這實在是個時代的悲劇
活了大半輩子的他們
或許從未想過
居然不能在故土安享晚年
既陌生又熟悉的小島上
承載的是許多人的鄉愁

 

大姐出嫁了
阿孝長大了
但媽媽也生病了

 

大姐出嫁前的這場戲很引我的感動

 

媽媽跟大姐講著自己剛嫁過來的故事
講著原本有個談得來的同事
卻從未跟爸爸或自己娘家的人提起過
嫁給爸爸大半輩子都在服侍他
第一胎生了個女孩
被婆婆嫌棄 抱了個男孩回來
卻沒有帶出大陸

 

忽然又想起很多人提過的
其實女性在面對危難的軔性 往往是男性所不能想像的
太多太多的故事描述著這樣的現象
知道中間有太多的掙扎 難過 不捨 與痛苦
但往往聽長一輩的奶奶 媽媽們談起
卻總是以輕輕柔柔 好似在講一件隔壁大嬸的故事帶過

 

不知道 自己出嫁時 是不是也是會有同樣的場景

 

阿孝媽媽的病拖得十分痛苦
到最後 話也不能說 吃也吃不好 睡也睡不好
總覺得 阿孝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轉變
意識到自己的成長 還有 該是做點什麼事
雖然仍是好勇鬥狠 好打撞球 追追喜歡的女生 順便去茶室開開葷
但媽媽的過世似乎是一個轉變

 

他的少年時期也就這麼結束了

 

對追了很久的女生 終於鼓起勇氣寫信告白
但阿孝得到了一句:"等你上了大學再說"
於是阿孝放棄軍校努力考大學
我想 如果沒有這句話 就沒有現在的的侯導了吧:p

 

最後的故事 講到了心心念念回大陸的祖母
爸爸走了 媽媽走了
大姐跟大哥也都離家工作
家中只剩阿孝和另外兩個弟弟
可以想見除了時不時要去尋找迷路的奶奶
祖母在家中的聲音是越來越小了

 

"等我發現祖母的手上爬滿了螞蟻時 祖母已經不知去世多久了"

"收屍的人將祖母的身體翻過來時 屍體有一面已經腐爛了"

"那個人狠狠的看了我們一眼 心中想的大概是「你們這些不孝的子孫」"

 

最後四個男孩或坐或站的在旁邊
看著祖母冰冷的遺體
應該是有愧疚的吧

 

於是童年往事也在回憶中結束了

--

很喜歡這種平凡的故事所要告訴觀眾的體悟
或許就像不久前忽然想到的東西
"真實的故事才能感動人"

 

平平淡淡的故事 卻讓人想到很多關於自己的心情

 

戀戀風塵也有這樣的淡定
但童年往事卻給我留下更深的感動

 

後期越用越多的長鏡頭
在這部卻沒有那麼明顯的感覺
片子雖然頗長 但隨著故事的推展
卻有著很輕鬆的在看一個少年成長的驚喜

 

還有一個小感想
這部給爸爸媽媽那一輩的人看
應該會有更多會心一笑的時刻吧!

 

希望自己也能記錄下這樣一段童年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