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東宮之位的蕭景琰,可說再無敵手,而劇情到此,總算要解決一個貫穿全劇的懸念了--梅長蘇的真實身分。
此處是電視劇與原著的差異之一,原著中靖王是藉言侯說出林帥曾化名梅石楠闖蕩江湖,讓他發現原來母親與蘇先生口中的故人竟是林燮;但在電視劇,可能是為了製造最後的高潮,由夏江密告梁帝,再讓靖王在殿前得知這個為他費盡心力的謀士,原來是他日思夜想的小殊。
梅長蘇與夏江的對話,仍是直面迎戰:
「好吧,我承認我就是林殊。我說我是林殊,陛下就真的信了嗎?」他再一次利用梁帝的多疑,「不管我承認了什麼,夏江指證了什麼,都是空口無憑,並沒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如果陛下想讓太醫來為我診脈,召來便是,只不過無論結果如何,都沒有意義。如果我的身體真的表徵不一,那足以證明我是林殊嗎?反之,如果我的脈象並無異常,就能確認我不是林殊嗎?」
火寒毒確實是古籍有載之奇毒,但得了火寒之毒就代表他是林殊嗎? 夏江似乎忘了找出更直接的身分證明,冷靜的梅長蘇一下就抓到他的盲點,但梁帝早已起疑,於是他命高湛準備了毒酒。此時的靖王再少根筋,也知道眼前這個容貌大變的蘇先生,就是當年生還的林殊。
如果不是小殊,為何會在他是個毫無勢力的郡王時相助於他;
如果不是小殊,為何知道庭生的真實身分還執意去救,後續還多加關懷教導;
如果不是小殊,為何蒙摯與霓凰都對他百般維護;
如果不是小殊,為何母親會對這個只有幾面之緣的謀士毫無保留的信任;
如果不是小殊,為何他知道"水牛"、為何他有著小殊的那些習慣動作、為何他知道九安山上的秘徑、為何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卻對軍事如此瞭解;
如果不是小殊.......,是阿,只有我不知道,明明我是最熟悉小殊的人,只有我不知道他一直陪伴在我身邊。
靖王在梁帝的面前把毒酒倒掉,走出養居殿後直奔芷蘿宮,靜貴妃早已等著他。
「母親,您一直都知道?」「還有衛崢、蒙摯、霓凰,他們也都知道?」靜貴妃含淚不語。
「小殊對你的期許,與他人不同。」「我只有一句話,完成他的心願,那也是你的心願,我們所有人的心願。」
在救出衛崢後,梅長蘇曾安排靖王與他有一番長談。
衛崢詳細述說了當年在梅嶺,赤燄軍是如何與大渝的皇屬軍廝殺,原本在原地休整的赤燄軍,正等待聶鋒帶隊接應,但他卻遲遲未出現,就在此時,夏江與謝玉率領十萬大軍,出奇不意的將精疲力盡的赤燄軍屠戮殆盡,七萬忠魂葬身梅嶺,天地為墓。靖王多年來一直想知道當年的真相,但當他從故人口中得知,他心中只有無力的悲憤,「縱然我蕭景琰現在七珠加身,榮耀萬丈,有何意趣,有何意趣?!」
如同蒙摯說的,要翻案,就是要陛下認錯,可這個錯太大了。因此要重啟舊案,必得是靖王成為太子,並確實掌控朝局之後,才有可能做到的事。
於是,總算要講到貫穿全劇的重要人物--梁帝蕭選。
年少時的蕭選,與林燮、言闕交好,三人一同讀書、一同長大,並在當年的京城動亂之中,力保蕭選登基為帝,梁帝登基後的日子,本有著良臣名將的輔佐,倒也開展了新一代的朝局,但隨著皇長子的出生長成,祁王與赤燄的聲望漸漸壓過皇帝,身處權力高處的他很難不緊張,而深知陛下恐懼的夏江,利用了他的冷酷疑心,搗弄出轟動朝野的赤燄逆案。人殺了一批又一批,一代賢王、百年帥府、七萬忠魂,就在帝王的狠心中化為灰燼,我總是想,蕭選心中有愧疚嗎? 有的,一定有的,但他不敢對人言,隨著年紀漸長,他雖安心的看著太子與譽王的相爭,但或許偶爾也會想起那個才華橫溢的景禹?
偶爾念起當年令他心動不已的宸妃林樂瑤?
又或是誕下那位天才小殊的親妹妹晉陽長公主?
當他安心於皇位不受威脅時,又是否曾想過,放心將國家交給太子或譽王這樣弄權之人嗎?
這段十多年的時光,小殊與景琰的情誼未滅,但心境早已大變,他們都不再是當年那個傻傻相信著皇帝的少年,當已經成為太子的靖王說著「兒臣一向以皇長兄為楷模,卻絕不會是第二個皇長兄」,於是他懂得在梁帝面前韜光養晦、懂得在他面前掩飾與蘇哲的關係與真正的意圖,在為赤燄翻案之前,他也做足了準備,宮裡宮外他都已掌控在手中,不怕父皇再起一次赤燄之案。蕭景琰已經有了城府、有謀略,也不再是當年的皇七子了。
當他們兩人終於鋪排好所有的一切,在梁帝的生日宴上狠狠一擊,他看著自己的妹妹蒞陽念著宛如天方夜譚的罪狀,他看著滿朝親貴與文武大臣逼他認錯,他是皇帝啊,何時落得如此下場,連軍隊都由太子牢牢掌控,他制衡朝局一世,最終卻反被人制衡,情何以堪。
回到後宮,靜貴妃緩緩步向梁帝,這位在春獵之變後實際的後宮之主,以一介身分卑微的醫女,到如今的後宮掌權者,靜妃的故事就像她的兒子一般,從無人看好到逆襲上位,是梁帝一手扶持。
梁帝看著一路無聲溫順的靜貴妃,一時氣憤,惱她居心叵測,連高湛都早已默默選邊,她終於對皇帝吐出了這麼多年她深埋心中的真心話:
「就算我們處心積慮吧,可是有一點,陛下應該清楚,赤燄之案,之所以一定會被推翻洗雪,除了我們居心叵測以外,還有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真相。真相原本就是如此,陛下貴為天子,只要您不想知道當年所發生的事實,誰也無法強迫您。但即使是至尊帝王,也總有些做不到的事,比如,您影響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論,改變不了後世的評說,也阻攔不住,那些在夢中,向你走過來的舊人。」
「是與不是,又當如何?夏江之叛不假,赤燄之冤不假,陛下只要清楚這兩點,是非黑白就已然分明,又何必再多猜疑?陛下難道還不覺得,當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愛、兄弟之道、君臣之義,全數都是消磨在陛下自己,無端的猜忌之中的嗎?」
劉敏濤的原音配音,將這段最後的結語,說得慷慨激昂、痛心疾首,也是全劇中對梁帝最深的指責。
梁帝頹然不知所措,他要找出那個當年的鬼魂,他召梅長蘇進殿。
梅長蘇終於轉告給梁帝,當年祁王的遺言。
「今日得知祁王與林帥有冤,你心中可有愧疚之意?」梅長蘇痛心的問梁帝。
「但是林燮...林燮擁兵自重,這是事實,朕派去的人,他一概旁置,只重用祁王的人,出征在外,他總是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豈能姑息?!還有祁王,在朝,籠絡人心,在府,清談狂論,連大臣們的奏本,奏本上都言必稱祁王之意,朕...朕如何容得?他既是臣、又是子,卻在朝堂之上,屢屢頂撞朕,動不動就是天下、天下,你說這個天下是朕的天下,還是他蕭景禹的天下啊?」身在至尊之位,除了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更害怕的是眾人虎視耽耽的等著他大權旁落。
「並非朕,生來無情。」梁帝指了指背後的寶座,「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自然是會變的。你記著,無論景琰現在怎麼樣,等他坐上了這個位子,他也會變的。」
「林燮曾經想要的那個朝局,他想要的那個天下,朕給不了他,祁王也不可能給他,永遠都沒有人能夠給他的。」
而梁帝也終於明白,眼前這位在京城中掀起軒然大波,將景琰這個他從未放在心上的皇七子推向東宮的謀士,就是當年那個讓他又忌憚又害怕的林家小殊,最後他看著梅長蘇的背影,他悲聲說道,「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陪著你,放過風箏,你記..記得嗎?」
語畢,梁帝看著梅長蘇頭也不回的背影,乍然跪下,或許,這是他對昔日故人最深的歉意。
丁勇岱豐富又多變的演技,演活了這位雄才大略的多疑帝王,從頭到尾,大家都知道他的猜疑性格,身處至高之位,他有城府、機敏、猜疑,但他將梁帝時而寬和、時而心軟、時而狠絕、時而心機的多變樣貌,表演的恰到好處,讓觀眾了解他的壞、又理解他為皇位所做的籌謀與保護,再再顯示製作團隊的選角精準,如果不是這一眾由老戲骨撐起的重要配角,這部劇將無法如此精彩雋永。
《瑯琊榜》於2015年開播,當年即成為現象級的電視劇,紅遍華人世界,當我打開這部劇時,首先使我驚喜的是看到《北平無戰事》與《闖關東》的演員,包括《北平無戰事》中飾演方孟韋的王凱、飾演王蒲忱的王勁松,《闖關東》中飾演王班主的王永泉、飾演龜田一郎的靳東,後來才知道,本劇團隊是在中國以打造良心劇出名的「正午陽光」,製作精良,幕前幕後不管是劇本對白的打磨,佈景衣飾禮儀之精緻,配樂大氣沉穩,片頭主題曲宛如日本大河劇的氣勢,劇中點綴的配樂富哀思又切合主題,再再告訴觀眾這是一部足以外銷的好劇。
胡歌憑藉此劇從偶像劇少年華麗轉身為演技派大叔,王凱憑此劇真正由配角躍上一線演員,劉敏濤走出了離婚後重返職場的低潮,劉濤再創事業高峰,更別說一眾配角如劉奕君、丁勇岱、王勁松、高鑫、黃維德等人的精采演出再次刻在觀眾心中。
看完二刷、三刷後我細細想了許久,市面上不缺權謀劇,《瑯琊榜》或許也不是最好的,有些情節回頭想總還是有些主角威能,那為何在大部分觀眾心中這部仍是經典呢?我的解釋是「情意綿長」。
這部戲初看克制,很多情緒都點到即止,但隨著劇情推展會漸漸將觀眾代入角色們的情感,不管是林殊與霓凰青梅竹馬的純真戀情,梅長蘇與江左盟眾人的恩義之情,宮羽對宗主的暗戀之情,藺晨對梅長蘇的朋友之義,林殊對赤燄舊部的同袍之情(他與聶鋒兩人相認那幕看得我淚眼婆娑),靜妃對林家故人的痛愛之義、對景琰小殊的關愛之情,甚至是謝玉對蒞陽長公主的鍾情(雖然手段有點難以評價),蒞陽長公主對景睿的偏疼、對謝綺難產而亡的哀痛...
而在沉重的復仇之路上,仍有一些歡樂的場面,如景睿與豫津兩人時而交換意見、時而逗嘴打趣的兄弟情誼,我彷彿看見十三年前的小殊與景琰,如蒙摯對梅長蘇多加維護、有時又會搞不清楚狀況說錯話的情節,常令我忍不住發笑,如飛流對蘇哥哥的信任,梅長蘇對飛流的寵溺與疼愛,又如晏大夫每次對梅長蘇這個不聽話的病人生氣又無可奈何的表情,都讓整部戲除了正劇之感,更有鮮活的輕鬆節奏,調合得極其自然,相當難得。
當然,不得不提的就是梅長蘇\林殊與蕭景琰的兄弟之情。
可以說,如果沒有胡歌與王凱的精準詮釋,這部戲不可能成功,以往在偶像劇中總是飛揚光彩又調皮帥氣的胡歌,在這部成了體弱多病、沉穩內斂的謀士蘇哲,而在《瑯琊榜》之前仍較少為人知的王凱,則演活了書中那個十多年來帶著孤憤與拗直的靖王殿下,整部劇最有意思的就是看著靖王一路思念著在梅嶺一役中喪生的小殊,卻不知他就是一路在身邊與他併肩作戰的梅長蘇,每次靖王猜到一點什麼,馬上就被周遭的人輕輕帶過,看著他委屈又不解的表情,其實我心裡都像蒙摯那樣吶喊,你就告訴他吧!但一想到對於林殊而言,隱瞞身份才是對復仇最好的選擇,就明白他對景琰不肯吐實的苦心。
兩人的情誼總是透過靖王對林殊的每句思念與難過向觀眾傾訴,但原著與電視劇都是到了尾聲才讓他得知真實身分,記得看完第一遍,我為靖王難過了好久,他好不容易才等到當年那個小殊,但兩人十三年後重逢的時光卻是如此短暫。
「就算這件案子翻得再徹底,我也只能是梅長蘇,不能變回林殊了。」在翻案前,梅長蘇有些話要跟景琰說清楚。「對於我而言,翻案就是結局,可是對你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總是覺得這一切對靖王來說十分殘忍,他好不容易掙脫十三年前惡夢,連小殊都回來了,自己總算能為皇長兄與林氏一家洗刷冤屈,但越走到高處,能陪伴在他身旁的人卻越來越少,到最後,他又是被留在原處的人。
「我的相貌已經大改,身上並沒有半點往日的痕跡...我不想因為一樁清清白白的平冤之舉,變成令人揣測、真假難辨的秘史,那我這十三年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林氏蒙此大冤,最痛苦的莫過於被留下的林殊,昔日豪情盡付流,再返金陵已成空,他努力的耗盡自己生命的餘燼,逼著自己壓抑滿腔恨意,也要在梁帝在位時為祁王與林氏留下清白之名,他為我們示範了"復仇不是洩私憤",有膽有謀又懂得等待時機,是這部戲帶給人們最重要的啟示。
大仇得報,梅長蘇準備與藺晨、飛流逍遙江湖了,大梁卻四面受敵,此時的太子蕭景琰再也無法南征北戰了,他已是大梁實際掌控朝局之人,於是梅長蘇想為國出征最棘手的北方大渝。
他不顧眾人的勸說、不顧自己的身體,因為他想做回林殊,那是他刻在骨子裡的血脈,林氏忠魂。
「想那日束髮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雲......流光一瞬,離愁一身。望雲山,當時壁壘,蔓草斜矄....」(摘自原著)
那是他當年想和七萬赤燄一同在梅嶺的結局。
我記得初看時總覺得這個結局有些草率,但後來細想這是對林殊最大的寬容。他一直都是林家的兒子,為了復仇,他抹去了身上過往的一切,如果到死都不能重拾身分,那還他一個熟悉的北境戰場,不就是最好的歸宿嗎?
寫到這裡,我的《瑯琊榜》之旅也該暫告一段落了,這部將廟堂權謀與江湖兒女自然揉合的精彩之作,遇到了對的團隊,成就了堪稱經典的作品,播畢至今,每每提到該劇還是有許多劇迷大聲讚好,這是一部好劇應得的掌聲,也是觀眾的福氣。在如今全球化的影劇市場中,它展現了中國古裝劇獨有的魅力,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緻大戲,多年之後才得以親炙魅力的我,何其有幸。
我想再過很久很久以後,我還是會時不時地跟著梅長蘇的腳步,重返金陵,一同經歷風雲波譎的奪嫡與復仇之路。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