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15

就讓我文青兩天吧!

一個多月前排定的兩個行程,那時想著正值忙季,不知有沒有時間,
沒想到硬擠硬擠竟也成行。

《大人的日本史》,是我兩三年前發現的一個歷史部落格的版主涂豐恩的新書,
那天考過駕照,心情輕鬆的逛著誠品才想起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新書的宣傳。
為了犒賞自己,毫不猶豫的買了,翻了幾頁後才發現自己好像看過其中一些文章了!

 

就如同作者自己所說,他將本書定位為「入門書中的入門書」,
但對我而言,我看這本書都是靠著曾看過的日本歷史劇去拼湊出的連結性,
對我而言,讀史有個蠻重要的工具,是約略知道相關事件的進程,
我的方法是,記下幾個重大事件的年份及前後順序,
這樣在看相關書籍,比較能從敘述中連結成作者想表達的面貌。

 

這是讀歷史書籍總是讓我感到有趣的地方,也是對歷史不變的興趣。

 

看作者的背景,總覺得極有可能是我同年或有著共同認識的朋友,
他從管院勇敢的跳過去歷史領域,現正攻讀哈佛的博士學位,
類似那次去聽台灣吧的感想,看著現場爆滿的人數,且多數都是像我這樣,
20-30歲的年輕人,
會深刻體會到,台灣人並不是像新聞媒體中老是愛塑造的不問世事的天真印象,
相反的,很多人也早已厭倦新聞的貧乏內容與立場鮮明的自甘墮落,
我們是有需求也有渴望想知道台灣本身的各項詮釋,
不管是公共議題與歷史,但身為大人的我們,已經渴望太久關於自己的論點。

 

作者講了很多他覺得歷史或是歷史教育應該有的態度,
包括我們究竟要怎樣的歷史教育,或是以台灣人去看台灣史,
或是由台灣人去看世界史,
他引了一段衛城出版總編輯莊瑞琳的話:

 

「別人的書,無法說出我們的脈絡,我們的故事,我們的快樂與痛苦,甚至無法幫我們說出什麼是比較好的教育,比較好的政治,比較好的歷史。」

 

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寫出這樣的歷史,屬於更宏觀,
或者是從台灣角度出發觀察世界的歷史。

 

對了!我也覺得林獻堂是個非常傳奇的人物,
他的一生都可以做成大河劇了~~~~~~~~~~(我們可憐的電視劇環境@@")
他年輕時遇到1895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帶著霧峰林家遠渡大陸避禍,後又回台,
終生致力於台灣人民權利提升及智識的養成,
晚年台灣光復後,本以為苦盡甘來,卻遭遇二二八事件,
對國民黨政權心灰意冷, 後於日本逝世。
他的一生幾乎是台灣的近代史,關於國族的認同,權利的覺醒,
但說真的,太少太少人瞭解他的故事了。

 

期待阿罩霧風雲下集!

 

隔天,到了我最期待的台北電影節。

 

去年剛換新單位,那陣子好忙好忙,因而放棄了台北電影節,
但今年特別挑了兩部片,一部是林嶺東久違的新片<迷城>首映,
一部是年初錯過的<台灣新電影:光陰的故事>紀錄片。

 

本片監製王耿瑜是一路看著台灣新電影成長的資深電影人,
聽了映後座談才知道,原來在台灣新電影十年及二十週年的時候,
都曾經做過紀錄片,
而這次三十週年的回顧,相較於以往以訪問影人為主,
三十年後的今日,製作重點擺在,深受台灣電影影響的後輩影人,
故事就像公路電影一樣,足跡踏遍各地,
從泰國清邁開始,泰國導演阿比查邦說著他拍的電影常讓看到睡著,
他說著侯孝賢的電影對他影響深遠,
令我感動的是枝裕和,坐在寧靜的和室內接受採訪,
原來他的爸爸是在台灣長大的日本人(還是念嘉義農林!!!!!)

 

是枝裕和的作品帶著濃濃的"人味",聽他分享起他接觸侯導作品的過程,
才瞭解其深受他們影響的感動。
導演說他的童年,爸爸有時會買回鳳梨,大家開心的吃著吃,
但爸爸總是會說:「阿~還是台灣的鳳梨好吃阿。」
小時的他不懂爸爸的鄉愁,長大後看了侯導<童年往事>,
才瞭解他爸爸心中的懷想。

 

而大陸的賈樟柯導演也是受侯導影響深遠的其中一人,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他因緣際會看了<悲情城市>,
他形容<悲情城市>是:「往事如火慘烈,時光卻詩意如煙。」
他在訪談中說著,侯導幾部經典之作,拍出70.80年代經濟社會轉型中的台灣,
而這正是他這一輩中國大陸經歷過的轉型,
因此,他從<風櫃來的人>電影中看到了他這一輩從鄉下來的青年的模樣。

 

同樣的,大師級的楊德昌也是許多人的偶像,
我一直認為,楊德昌在刻劃社會的模樣更有他獨特的犀利眼光,
在那個台灣電影跑遍各大影展的年代,
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提起的便是楊德昌與侯孝賢,
但可惜的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反而是台灣自己的影人受其影響最少,
我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悲,在我二十歲人生觀完全轉換的時刻,
這幾部台灣新電影,帶我進入了影像的殿堂,
知道有一群人用著樸實的角度看著台灣社會,紀錄著時代的脈動。

 

走出電影院,我開心的沉澱著心中滿滿的喜悅,這兩天是段讓心中放鬆的旅程,
好一陣子沉浸在工作中的壓力,很久沒有單純的享受"心靈雞湯"了,
而我們的台灣電影到底要繼續走向何方? 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